五癇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,主要以抽搐、痙攣為主要症狀。五癇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,主要包括肝腎陰虛、痰熱上擾、風邪外襲等。臨床表現主要有抽搐、痙攣、角弓反張、口吐白沫、舌強語塞、肢體麻木、頭痛眩暈等。治療上以滋陰降火、熄風通絡為主。
五癇的證候主要包括:
抽搐:指肌肉不自主地收縮,可見於全身或局部。
痙攣:指肌肉強直不屈,可見於全身或局部。
角弓反張:指全身肌肉強直,呈角弓狀。
口吐白沫:指口中不自主地流出白色泡沫。
舌強語塞:指舌頭強硬,不能言語。
肢體麻木:指肢體出現麻木感。
頭痛眩暈:指頭部疼痛,伴有頭暈目眩。
五癇的治療以滋陰降火、熄風通絡為主。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、羚羊角鉤藤湯、鎮肝熄風湯等。
五癇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五癇的症狀,應儘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