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轉到: 導航,
搜索
A+醫學百科 >> 腎血流量
腎血流量(RPF)是指每分鐘流經腎臟的血流量。在安靜狀態下,健康成年人每分鐘兩腎的血流量約1200ml,相當於心輸出量的1/5-1/4,而腎僅占體重的0.5%,因此,腎臟是機體供血最豐富的器官。
目錄
1 腎血流量的臨床應用
2 腎血流量的調節
2.1 肌源性學說
2.2 管球反饋調節
3 參考文獻
腎血流量的臨床應用
腎血流量減低,可見於
慢性腎功能不全或慢性腎盂腎炎晚期,由於腎血管受損而致腎血流量減低。
高血壓病早期,由於血管痙攣,腎動脈硬化時有效血管床減少。
休克、心功能不全時,腎血流量可呈一過性明顯降低。
腎血流量升高,可見於
急性腎小球腎炎早期,由於充血,腎血流量可呈正常或升高。
代謝性疾病如肢端肥大症、巨人症腎血流量可升高。
腎血流量的調節
腎血流量在動脈血壓一定的變動範圍內(80~180mmhg)能保持恆定的現象稱為腎血流量的自身調節,這種調節方式不僅使腎血流量保持相對恆定,而且使GFR(腎小球率過濾)保持相對恆定,可防止腎的水鈉排泄因血壓波動而出現大幅波動。腎動脈灌注壓超出80~180mmhg的範圍時,腎血流量將隨灌注壓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變化。腎血流量主要取決於腎血管阻力,包括進球小動脈、出球小動脈和葉間小動脈的阻力,其中進球小動脈的阻力最為重要,關於腎血流量自身調節機制主要有肌源性學說和管球反饋調節:
肌源性學說
當腎血管的灌注壓升高時,腎進球小動脈血管平滑肌因壓力升高而受到的牽張刺激加大,使平滑肌的緊張性加強,阻力加大,反之當腎進球小動脈血管平滑肌因壓力降低而受到的牽張刺激減小,使平滑肌的緊張性減弱,阻力減小。但是在腎動脈血壓低於80mmhg時,平滑肌舒張達到極限,當血壓高於180mmhg時,平滑肌收縮達到極限。
管球反饋調節
是腎血流量自身調節的另一種機制:當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時,到達遠曲小管緻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,鈉鉀氯離子的轉運速率也就增加,緻密斑將信息反饋至腎小球,使進球小動脈和出球小動脈收縮,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將恢復正常;反之亦然。有關管球反饋的機制與腎臟局部的腎素-血管緊張素系統有關;腎臟局部產生的腺苷NO和PG等也可能參與管球反饋的調節過程。
妊娠婦女的腎血流量也可升高。
參考文獻
《診斷學》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醫學教材.陳文彬、潘祥林主編
SOSO百科http://baike.soso.com/v49561826.htm
出自A+醫學百科 「腎血流量」條目 http://cht.a-hospital.com/w/%E8%82%BE%E8%A1%80%E6%B5%81%E9%87%8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
關於「腎血流量」的留言:
訂閱討論RSS
目前暫無留言
添加留言
更多醫學百科條目